《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于2018年11月30日經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修訂出臺(以下簡稱《條例》),《條例》按照源于實踐、指導實踐、適度超前、注重創新的原則,在體制機制和管理手段上實現創新。
一、授權環境執法機構實施現場檢查、行政處罰和行政強制等具體執法工作的權力,為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提供了法規依據。
二、區域限批有了明確的條件和標準。《條例》規定了區域限批的條件:重點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國家確定的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標的;未完成淘汰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工藝、設備和產品任務的;生態破壞嚴重,未完成污染治理任務或者生態恢復任務的;未完成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產業園區配套的環境基礎設施不完備的;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其他情形。同時也規定符合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且涉及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作為例外條件不實施區域限批。體現了法紀的剛性和民生的溫度,對“一刀切”說“不”。
三、對查封、扣押行政強制措施作出了更具體的規定。《條例》規定了適用行政強制措施的七種情形。其中規定“在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未按照要求實施停產、停排、限產等措施,繼續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實施查封、扣押措施,既是對上位法的補充和延伸,也是破解重污染天氣下生產企業拒不執行應急預案難題的有效措施。
四、將約談措施上升為地方性法規的規范。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期間,山東省*出臺了省級層面的約談辦法,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次《條例》修訂,將該辦法的內容進一步修改完善,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增強了其性、強制性和可操作性。《條例》對省*領導約談設區的市*主要負責人、設區的市、縣(市、區)*有關負責人約談下級*主要負責人,以及省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人約談縣(市、區)*負責人均作了明確規定。
五、明確規定了縣級以上人民*及其有關部門依法作出責令排污單位停產、停業或者關閉決定的,可以要求供電企業采取中止生產用電的措施,供電企業應當予以配合。破解了困擾已久的停產、停業、關閉決定執行難的問題。
六、明確了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的法規地位。省人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將排污單位和提供環境服務的第三方機構等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情況和履行環境保護責任等信息納入環境信用評價體系,并將評價結果作為*采購、公共資金項目招標投標等工作的重要依據。評價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七、明確規定自動監測數據以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委托的具有相應資質的環境監測機構的監測數據,可以作為環境執法和管理的依據。同時規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現場檢查、自動監測、遙感監測、無人機巡查、遠紅外攝像等方式對排污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現場檢查時,執法人員可以采取勘察、詢問、現場監測、采集樣品、查閱和復制有關資料等措施。
八、對穩定達標的排污單位制定了鼓勵實行環境污染防治協議制度。排污單位完成協議約定的污染物減排目標的,縣級以上人民*應當依法采取財政、稅收、價格、*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環境管理逐漸從單純的執法制裁向制裁與激勵相結合轉變。
九、按照《環境保護法》的授權,結合山東執法實際,增加了適用按日連續處罰的種類。《條例》規定的對“依法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的建設項目,未經審批即開工建設的”“對危險廢物未采取相應防范措施,造成危險廢物滲漏或者造成其他環境污染的”“違反放射性污染防治規定,生產、銷售、使用、轉讓、進口、貯存放射性同位素或者射線裝置的”三種違法行為實施按日連續處罰,就是本次立法新增加的,都是日常執法中經常出現的違法類型。
十、對第三方規定了嚴格的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條例》規定: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污染治理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第三方機構,未依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提供有關環境服務活動,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責令停業整頓,并處罰款。在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的,還應當依法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構成降低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情形的,授予其資質的部門應當依法給予相應處罰。